文字字体与避讳
字体:
先秦至汉代:书籍多为手写(篆书、隶书),无印刷本;
唐代至宋代:雕版印刷字体多为 “欧体、颜体、柳体”(楷书),笔画刚劲;
明代:字体多样,部分有 “宋体”(横细竖粗),逐渐普及;
清代:宋体为主,宫廷刻本(内府本)字体规整,民间刻本字体随意;
民国:铅印字体多为宋体、楷体,简化字(1956 年推行)出现前均为繁体字。
避讳:古代为尊敬君主、祖先,会避开其名字中的字(如康熙名 “玄烨”,清代书籍中 “玄” 字改为 “元” 或缺笔),可通过 “避讳字” 判断上限(如出现 “玄” 字无缺笔,大概率不是清代书籍)。
内容题材与术语
古籍:题材多为经(四书五经)、史(史书、地方志)、子(诸子百家)、集(诗文集),术语为古代文言,无现代词汇(如 “民主”“科学”“社会主义”)。
民国旧书:题材包括新文学(鲁迅、茅盾作品)、社科、科技、教科书等,语言多为白话文(或半文半白),会出现民国特有的术语(如 “国民政府”“学堂”“书局”)。
1949 年后旧书:会有新中国相关术语(如 “人民公社”“改革开放”),简化字普及(1956 年后),可通过 “是否用简化字” 判断下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