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配材质特性,还原文物本真色彩,同时避免光化学损伤”,灯光颜色(色温)需结合文物材质的色彩呈现需求和耐光性来选。
1. 色温选择核心标准
暖色光(2700K-3000K):还原暖调色彩,氛围庄重柔和,适合多数文物展示。
中性光(3000K-4000K):色彩还原度高,光线自然,适配对色彩准确性要求高的文物。
冷色光(4000K 以上):光线偏白偏亮,易凸显细节,但氛围偏冷,仅适用于特定无机质文物。
2. 不同文物材质的灯光颜色适配
有机质文物(书画、纺织品、皮革、纸张等)
适配色温:2700K-3000K 暖色光。
原因:暖色光中红光、黄光占比高,紫外线和蓝光含量低,能减少对有机质的光氧化损伤,同时还原文物的暖调质感(如古画的泛黄肌理、纺织品的天然色泽)。
彩绘 / 色彩丰富类文物(彩陶器、漆器、彩绘木雕、珐琅等)
适配色温:3000K-3500K 中性光。
原因:中性光色彩还原指数(CRI≥90)更高,能呈现文物的原有色彩,避免暖色光偏黄、冷色光偏蓝导致的色彩失真,突出彩绘的细腻层次。
无机质文物(金属、石材、玉器、瓷器、玻璃等)
适配色温:3500K-4000K 中性光或冷色光(4000K-5000K)。
原因:这类文物耐光性强,冷色光可增强材质的通透感和光泽度(如玉器的温润、金属的质感、玻璃的剔透),中性光则能平衡细节呈现与视觉舒适度。
3. 关键注意事项
避免使用高色温(5000K 以上)灯光照射彩色文物,易导致色彩显得苍白、失真。
所有灯光需确保无频闪,且色彩还原指数(CRI)≥90,保证文物色彩呈现真实。
彩绘、颜料类文物需避免灯光直射颜料层,可通过漫射光或侧光减少光影反差,保护颜料稳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