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品  >  正文

古籍书日常保存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赵女士    2025-08-14 03:25:06    28次浏览

古籍书的日常保存是延缓其老化、防止损毁的关键,需要兼顾环境控制、操作规范、细节防护等多个方面,任何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加速古籍的损坏。以下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一、环境控制:打造 “稳定无害” 的存放空间

古籍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温湿度、光线、空气质量等细微波动都可能造成损伤,需把控:

1. 温湿度:拒绝 “忽高忽低”

温度:理想范围 14-24℃, 18℃左右。温度超过 25℃会加速纸张纤维氧化(导致脆化)和油墨分解(字迹褪色);低于 0℃可能使纸张因干燥而开裂。

细节:避免将古籍放在暖气旁、空调出风口或阳光直射的窗边(夏季窗边温度可高达 30℃以上);库房或书柜需远离厨房、浴室(易产生温度波动)。

湿度:相对湿度保持 45%-60%, 50% 左右。湿度过高(>65%)易滋生霉菌(尤其在纸张褶皱处)和虫害(如书虱喜潮湿环境);湿度过低(<40%)会导致纸张水分流失、变脆,甚至书页边缘卷曲、断裂。

细节:

梅雨季或南方潮湿地区,需在书柜内放置可更换的除湿盒(选择无腐蚀性的氯化钙型),每周检查一次吸湿情况;

北方冬季供暖期,可在房间放置浅水盘(避免直接靠近古籍)或使用超声波加湿器(需每天换水,防止滋生);

用温湿度计实时监测(建议放在书柜中层,远离门窗),每天记录数据,发现波动超过 ±5% 时及时调整。

2. 光线:严防 “隐形杀手” 紫外线

阳光中的紫外线是古籍纸张和墨迹的 “头号敌人”:会破坏纸张纤维素结构(导致泛黄、变脆),使植物染料(如朱砂、靛蓝)褪色,尤其对彩色插图古籍危害极大。

细节:

存放位置:书柜需放在房间阴面,或用遮光窗帘、百叶窗阻挡直射光;玻璃书柜需贴防紫外线膜(可过滤 90% 以上紫外线)。

照明选择:如需开灯,使用 40W 以下的白炽灯(紫外线少)或标注 “无紫外线” 的 LED 灯,且距离古籍至少 1 米,每次照明时间不超过 2 小时(减少累计损伤)。

短期展示:若需临时展示古籍(如家庭收藏展示),用深色丝绒衬垫,搭配低照度射灯,每日展示时间不超过 1 小时,且避免反复开关灯(光线骤变易导致纸张伸缩)。

3. 空气质量:拒绝 “污染侵蚀”

灰尘: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吸附霉菌孢子和昆虫卵,成为虫害和霉变的 “温床”,且擦拭时可能磨损纸张表面。

细节:书柜需带密闭柜门(木质门优于玻璃门,玻璃门易凝结水汽);每月用软毛刷(如羊毛刷)轻扫古籍表面灰尘(从书脊向书口方向,避免逆向摩擦纸张);地面铺防尘地毯,减少走动扬尘。

有害气体:厨房油烟、烟雾、装修甲醛等会加速纸张酸化和墨迹变质(如油烟会使纸张表面形成油膜,难以清除)。

细节:古籍存放区禁止吸烟、烹饪;新装修的房间需通风 6 个月以上(甲醛释放期长),可放置活性炭吸附残留气体;避免在书柜附近使用杀虫剂、空气清新剂(化学物质可能渗透纸张)。

二、存放方式:减少 “物理损伤” 风险

古籍纸张脆弱,不合理的存放姿势和堆叠方式可能导致撕裂、变形、压损,需遵循 “轻放、稳固、隔离” 原则:

1. 摆放姿势:拒绝 “歪放、挤压”

线装古籍:以直立摆放为主,书脊朝外,书与书之间保留 1-2 厘米空隙(便于取放,避免挤压变形);厚度超过 3 厘米的古籍可平放(如大部头丛书),但堆叠高度不超过 20 厘米(约 5-6 册),避免下层书籍被压变形。

散页、经折装古籍:需放入函套或书盒(木质或无酸纸板制作),平放于书柜中层(避免顶层落灰、底层受潮),函套内需垫无酸纸(隔离古籍与函套,防止染色)。

细节:

避免将古籍斜靠在书柜角落(易导致书脊变形、书页松散);

不同开本的古籍分开摆放(如小开本放在一起,大开本单独放置),防止 “高低不平” 导致的倾倒或挤压;

书柜隔板需平整、承重均匀(避免因隔板弯曲导致古籍倾斜)。

2. 包装防护:定制 “贴身屏障”

函套 / 书盒:为每部古籍配备专用函套(线装书常用 “四合套”“六合套”),材质优先选择无酸纸、楠木、樟木(天然防虫),避免使用有酸性的牛皮纸或涂漆木板(化学物质可能污染古籍)。

护页 / 衬纸:在古籍内页夹入无酸衬纸(如宣纸、竹纸),尤其对纸张薄脆、墨迹易脱落的古籍,可减少书页间的摩擦;衬纸尺寸需略小于古籍内页(避免边缘外露磨损)。

细节:

函套内侧需光滑无毛刺(避免划伤书页);

衬纸每 3 个月更换一次(防止吸附的湿气损伤古籍);

禁止用报纸、杂志纸作为衬纸(含酸性油墨和漂白剂,会污染古籍)。

三、操作规范:杜绝 “人为破坏”

古籍的许多损伤源于不规范的取放和翻阅,需养成 “轻、缓、净” 的操作习惯:

1. 取放:拒绝 “暴力抽拉”

取书时:先轻推两侧书籍,留出空隙,再用双手托住古籍底部取出(避免单手抓住书脊提拉,导致书脊断裂、书页脱落);厚重古籍需一手托底部,一手扶书脊,缓慢取出。

放书时:对齐书脊,轻轻推入书柜,避免用力撞击两侧书籍(防止书页散开)。

细节:手上有汗渍、油污时需戴棉质手套(避免直接接触纸张导致污染);指甲过长者需修剪(防止划伤书页)。

2. 翻阅:拒绝 “折角、按压”

支撑工具:翻阅时在古籍下方垫柔软的羊毛垫或棉质布(避免桌面硬物硌伤书页);使用竹制书拔(而非手指)翻页(书拔需打磨光滑,无毛刺),尤其对脆化纸张,可减少撕裂风险。

姿势控制:避免将古籍完全摊平(线装书摊平角度不超过 120°,防止书脊开裂);厚重古籍可在两侧放置书挡(如木质三角架)支撑,避免用重物按压书页。

细节:

禁止在古籍上折角、夹书签(可用无酸纸书签,且需比书页短 1 厘米,避免外露磨损);

翻阅时禁止饮食、吸烟(防止水滴、食物残渣污染);

单次翻阅时间不超过 30 分钟(减少纸张长时间拉伸导致的疲劳损伤)。

四、防虫防霉:警惕 “隐形破坏者”

古籍的 “天敌” 是虫蛀(如衣鱼、蠹虫)和霉变,二者繁殖速度快,一旦发生可能在短时间内造成不可逆损伤,需提前预防:

1. 防虫:拒绝 “虫卵潜伏”

天然驱虫:在书柜角落放置樟脑丸(需用透气棉纸包裹,避免直接接触古籍,防止化学腐蚀),或悬挂晒干的艾草、薄荷(天然气味驱虫,适合对化学物质敏感的古籍);每 3 个月更换一次驱虫剂。

源头阻断:新购入的古籍需先隔离存放 1 周(检查是否携带虫卵),可放入密封袋(留小口通风),内放 1-2 片防虫药,确认无虫迹后再与其他古籍放在一起。

细节:

每年春季(3-5 月,虫类活跃期)彻底检查一次古籍(重点翻看书页边缘、书脊内侧),发现虫蛀孔洞需立即隔离(放入密封盒),并联系专业人员处理(避免虫害扩散);

库房或存放房间定期用吸尘器清理角落(吸走虫卵),但吸尘器需远离古籍(避免气流损伤纸张)。

2. 防霉:拒绝 “潮湿滋生”

通风时机:选择晴朗干燥的天气(相对湿度<50% 时)开窗通风,每次 30 分钟,避免在阴雨、雾霾天通风(引入湿气和污染物);通风时需将古籍远离窗口(防止灰尘飘落)。

局部防护:对曾发生过霉变的古籍,需单独存放于干燥的书柜,内放除湿袋,并每月检查一次是否有霉斑(霉斑初期为白色小点,后期变为黑绿色,需及时处理)。

细节:

禁止用塑料薄膜密封古籍(会导致内部水汽无法散发,加速霉变);

梅雨季节可每周用干布擦拭书柜内壁(去除凝结的水汽)。

五、特殊情况:应急处理需 “冷静科学”

意外沾水:立即用吸水纸(如宣纸、 blotting paper)轻轻覆盖在湿页上,用重物(如平整的木板)压平,避免阳光直射或高温烘烤(会导致纸张收缩变形),自然晾干后再检查是否有褶皱。

发现虫蛀:切勿自行用镊子夹取虫子(可能撕裂纸张),应立即将古籍放入密封盒,内放少量乙醚(熏蒸杀虫),密封 24 小时后取出,再用软毛刷清理虫粪和残渣,严重者需送专业机构修复。

搬家运输:古籍需装入带缓冲层的纸箱(箱内用泡沫板分隔,避免碰撞),运输过程中避免剧烈颠簸,到达后先在新环境放置 24 小时(适应温湿度),再开箱存放。

古籍保存的核心是 “敬畏时间,关注细节”—— 看似微小的温湿度波动、一次不规范的翻阅,都可能在日积月累中对古籍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只有将这些细节融入日常,才能让承载千年文明的古籍得以长久传承。

联系我们 一键拨号1850009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