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枣树虽然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但也面临多种风险,这些风险可能影响产量、品质甚至导致种植失败。以下从自然、市场、技术、政策等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自然风险:枣树生长的 “先天挑战”
枣树对环境有一定适应性,但极端气候和病虫害仍是主要威胁,且恢复难度较大。
气候灾害
干旱与洪涝:枣树耐旱但怕积水,长期干旱会导致落花落果、果实瘦小;洪涝或土壤积水超过 24 小时,易引发根系腐烂,甚至整株死亡(尤其幼苗期)。北方枣区(如新疆、陕西)常遇春旱,南方则可能因梅雨季积水受损。
低温冻害:枣树萌芽期(3-4 月)和花期(5-6 月)对低温敏感,若遇倒春寒(气温低于 5℃),会花芽和新梢,直接导致减产;北方冬季极端低温(低于 - 15℃)可能主干,影响次年生长。
风沙与干热风:西北枣区(如新疆)的风沙会磨损叶片、打落果实;花期遇干热风(高温、低湿、强风),会导致花粉失活、柱头干枯,坐果率大幅下降(可能减少 50% 以上)。
病虫害侵袭
毁灭性病害:枣疯病是棘手的病害,由类菌原体引起,通过叶蝉传播,发病后枝条丛生、叶片黄化、不结果,且无药,只能挖除病株,否则会蔓延至整片枣园,造成 “一片发病,全园报废”。
常见病虫害:枣锈病(叶片枯黄脱落,影响光合作用)、炭疽病(果实腐烂)、桃小食心虫(幼虫蛀果,形成 “豆沙馅”)、红蜘蛛(吸食叶片汁液)等,若防治不及时,可导致减产 30%-80%,甚至绝收。
抗药性问题:长期使用单一农药易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增加防治成本和难度,还可能导致农药残留超标,影响果实品质。
二、市场风险:收益的 “不确定性”
果实的市场价格和销路直接决定种植收益,而市场波动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以预测。
价格波动剧烈
季节性降价:鲜枣(如冬枣)集中上市期(9-10 月)供应量大,价格可能从初期的 20-30 元 / 斤跌至后期的 3-5 元 / 斤,晚熟品种若未能及时出售,损耗率会大幅上升。
替代品冲击:其他水果(如葡萄、柿子)的丰收或低价销售,会分流枣类消费需求,导致枣价受压。
品质差异定价:市场对果实品质(大小、甜度、外观)要求严格,普通果与精品果价格差距可达 3-5 倍,若管理不善导致果实品质差,可能面临 “卖不动” 或 “低价甩卖” 的困境。
销路不稳定
收购商压价:小规模种植户议价能力弱,收购商可能以 “品质不达标”“市场行情差” 为由压低收购价,导致收益缩水。
流通环节损耗:鲜枣保鲜期短(常温下仅 3-5 天),若运输、仓储条件差,损耗率可达 10%-30%;制干枣若遇阴雨天气,晾晒困难易发霉,进一步增加损失。
出口风险:若涉及出口,可能面临进口国的检疫标准(如农残限量、病虫害检测)限制,一旦不符合要求,会被退货或销毁,损失惨重。
三、技术风险:管理的 “门槛与失误”
枣树种植需要科学的管理技术,若技术不到位或操作失误,可能导致产量低、品质差,甚至树体死亡。
品种选择不当
盲目引进外地热门品种(如从新疆引入南方的骏枣),可能因气候(积温、湿度)不适应,导致结果少、病害多(如南方高湿环境易引发骏枣裂果)。
品种单一化种植,若遇该品种市场滞销或突发病害,缺乏替代品种缓冲风险。
栽培管理失误
修剪不当:枣树喜光,若修剪过密或过疏,会导致通风透光差,结果部位外移,产量下降;过度短截可能刺激徒长,减少结果枝。
水肥管理失衡:偏施氮肥会导致枝条徒长、落花落果;缺钾会使果实甜度低、易裂果;花期浇水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坐果率。
授粉与坐果问题:部分品种(如金丝小枣)自花授粉坐果率低,需配置授粉树,若未合理搭配,会导致结果少;花期未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如放蜂、喷水),也会影响产量。
采收与储存技术不足
鲜枣采收时若操作粗放(如用力拉扯),会造成果实损伤,加速腐烂;制干枣采收过早(未充分成熟),会导致糖分低、品质差,采收过晚则可能遇雨裂果。
缺乏保鲜技术(如冷库储存、气调保鲜),鲜枣在销售期内易变质,损失率高。
四、政策与其他风险:外部环境的 “不可控因素”
政策调整风险
土地政策变化:如耕地用途管制加强,若枣园占用基本农田,可能面临 “退林还耕” 的要求,被迫砍伐枣树,前期投入无法收回。
环保政策收紧:若种植过程中农药、化肥使用不当,造成土壤或水源污染,可能面临罚款、整改,甚至被禁止种植。
补贴政策变动:部分地区对特色果树种植有补贴,若补贴取消或减少,会增加种植成本。
其他隐性风险
劳动力短缺:枣树管理(修剪、采摘、疏果)依赖人工,尤其采摘期(鲜枣需逐果挑选)劳动强度大,若当地劳动力不足或工价上涨(如日薪从 150 元涨至 250 元),会大幅增加成本。
基础设施故障:灌溉系统(滴灌、喷灌)损坏未及时维修,在干旱期会导致枣树缺水;防鸟网、防风障破损,可能引发鸟害、风沙害,影响果实产量和品质。
总结:风险的 “应对思路”
种植枣树的风险贯穿全周期,需通过以下方式降低影响:
自然风险:选择抗逆性强的品种(如抗枣疯病的品种),配套防灾设施(如滴灌、防鸟网、冷库),科学防治病虫害,购买农业保险(如种植险、气象指数保险)。
市场风险:错峰上市(如大棚种植反季节鲜枣),发展订单农业(与收购商提前签订合同),提升果实品质(打造精品果),拓展电商等直销渠道。
技术风险:学习科学管理技术(参加农技培训),合理选择品种,聘请专业技术员指导,避免盲目操作。
通过提前预判、科学管理和多元应对,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提高种植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