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子女抚养权:“孩子跟谁” 的核心判断标准
2 岁以内:几乎都会判给母亲(除非母亲有严重疾病、虐待子女等极端情况)。
2-8 岁:看 “谁更能给孩子稳定的生活”,比如:
一方有稳定工作和住房,另一方漂泊不定→倾向前者;
孩子长期由外婆 / 奶奶照顾,改变环境可能不适→倾向继续由该方抚养;
一方有不良嗜好(赌博、酗酒等)→另一方更占优势。
8 岁以上:孩子说 “想跟谁”,法院基本会尊重(前提是该方具备抚养能力)。
提示:抚养权不是 “终身制”,若抚养方出现重大变化(如失业、再婚不照顾孩子、患重病等),另一方可以起诉变更抚养权。
2. 财产分割:“哪些是共同的,怎么分”
婚前财产:比如一方婚前全款买的房、婚前存的钱,离婚时仍归自己(但如果婚前首付买房,婚后共同还贷,还贷部分及对应增值属于共同财产,需补偿对方)。
婚后财产:即使一方没上班,另一方赚的钱、买的房,也算共同财产,原则上平分,但有例外:
一方隐藏、转移财产(比如偷偷卖房、转存款),离婚时可以少分或不分;
一方因照顾老人、孩子付出更多(比如全职太太),可以要求对方补偿;
有过错方(如家暴、出轨)可能少分财产(需提供确凿证据)。
举例:婚后买的房子,登记在男方名下,仍算共同财产,离婚时可协商归一方,拿到房子的一方补偿另一方一半房价;协商不成,法院可能拍卖后分钱。
3. 债务处理:“欠的钱谁来还”
共同债务:婚后为家庭生活借的钱(如买房、养孩子、看病),双方共同还;即使一方不知情,只要用于共同生活,也算共同债务。
个人债务:一方婚前借的钱、婚后用于个人挥霍(如赌博、买奢侈品)的债务,由个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