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品  >  正文

预防黑鸡苗性疾病的措施有哪些?

双女士    2025-07-21 08:42:49    0次浏览

预防黑鸡苗性疾病需从源头控制、环境管理、营养增强、免疫提升、监测等多维度入手,结合性疾病的传播特点(如通过种蛋、饲料、水源、环境接触传播)制定系统性防控方案。以下是具体预防措施:

一、源头把控:切断初始感染途径

选择健康雏鸡,杜绝带菌源

从正规、无疫情的种鸡场引进雏鸡,要求提供种鸡群检疫报告(重点排除沙门氏菌、支原体等垂直传播疾病)。

雏鸡到场后观察其精神状态:健康雏鸡应羽毛干净、活泼好动、眼睛明亮,肛门周围无粪便污染,避免选择扎堆、闭眼、叫声微弱的雏鸡。

种蛋与孵化环节

种蛋收集后立即用福尔马林熏蒸(每立方米空间用 40% 福尔马林 28 毫升 + 高锰酸钾 14 克,密闭 20 分钟)或 0.1% 新洁尔灭溶液浸泡,避免蛋壳污染。

孵化机、出雏箱及孵化室需彻底清洁,用高压水枪冲洗后,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物或戊二醛喷洒,杀灭残留(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

二、环境管理:打造无菌育雏空间

育雏舍前期彻底

雏鸡入舍前 7-10 天完成 “清扫 - 冲洗 - 干燥 - ” 流程:

清除舍内粪便、杂物,用高压水枪冲洗地面、墙壁、笼具、料槽、饮水器;

干燥后用2% 氢氧化钠溶液喷洒(针对地面和非金属器具),或福尔马林熏蒸(密闭 12-24 小时),后通风 2-3 天散去残留气味。

垫料(如稻壳、锯末)需暴晒 2-3 天,或用 5% 漂白粉溶液喷洒后使用,避免携带。

优化育雏环境参数

温湿度控制:1-3 日龄温度保持 33-35℃,之后每周降 2-3℃,湿度控制在 60%-70%(湿度过高易滋生,过低则雏鸡呼吸道黏膜干燥易感染)。

通风与密度:每日定时通风(避免穿堂风直吹),保持空气新鲜(氨气浓度<20ppm);1-2 周龄密度控制在 30-40 只 /㎡,3-4 周龄降至 20-30 只 /㎡,减少粪便堆积和交叉感染。

卫生清洁:每日清理粪便,料槽、饮水器每天清洗 1-2 次,每周用 0.1% 高锰酸钾溶液或次氯酸钠溶液 1 次,避免饲料残渣和污水滋生。

三、营养与饮水管理:增强抗病能力

提供优质饲料,避免污染

选用新鲜、无霉变的饲料,确保蛋白质(雏鸡阶段粗蛋白≥20%)、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 A、E、C)、矿物质充足,增强雏鸡。

饲料储存于干燥通风处,料槽避免落地放置,防止粪便、污水污染;剩余饲料及时清理,不喂隔夜变质饲料。

保证饮水清洁,科学 “开口”

雏鸡首次饮水(开口水)可添加5% 葡萄糖 + 电解多维,缓解应激;之后饮用清洁自来水或深井水,避免直接使用未经处理的河水、池塘水(易含大肠杆菌、沙门氏菌)。

饮水器每日清洗,可定期在饮水中添加0.01% 高锰酸钾或有机酸制剂(如柠檬酸),调节肠道菌群,抑制有害菌繁殖。

四、预防与免疫增强

针对性预防

开口期预防:雏鸡入舍后 1-3 天,在饮水中添加敏感(如恩诺沙星、氟苯尼考)或中药制剂(如白头翁散),预防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感染。

关键节点用药:断喙、分群、转舍等应激前后,或阴雨潮湿天气,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阿莫西林、环丙沙星等,连续使用 3-5 天,降低感染风险。

避免长期滥用,定期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减少耐药性产生。

免疫与益生菌调节

对规模化养殖,可接种相关疫苗:如禽霍乱灭活苗(2-4 周龄接种)、大肠杆菌多价疫苗(根据当地流行菌株选择),提升特异性。

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如乳酸菌、芽孢杆菌)或益生元(如低聚糖),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抑制有害菌定植(尤其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有竞争抑制作用)。

五、日常监测与应急处理

每日观察与记录

每日观察雏鸡精神状态、食欲、粪便(正常粪便为成形棕褐色,糊状、白色、绿色粪便可能提示感染)、呼吸情况,发现病雏(如扎堆、闭眼、腹泻、呼吸困难)立即隔离。

记录死亡数量、症状及剖检变化(如肝脏出血、气囊浑浊、脐炎等),便于快速判断病因。

病雏隔离与无害化处理

隔离病雏至单独饲养箱,使用单独的料槽、饮水器,避免交叉感染。

病死雏鸡需焚烧或深埋(深度≥2 米),严禁随意丢弃;污染的垫料、粪便彻底清理后用生石灰。

紧急与

若爆发性疾病,立即对育雏舍(如过硫酸氢钾喷雾,每日 1 次,连续 3 天),更换垫料,降低环境中浓度。

对病雏及时用药:根据症状初步判断病菌类型(如 “糊肛” 提示沙门氏菌,气囊炎提示大肠杆菌或支原体),选择敏感全群拌料或饮水,重症雏鸡单独注射(如庆大霉素、头孢噻呋)。

六、长期生物管理

人员与车辆管控:育雏舍入口设置池(含 2% 氢氧化钠)和紫外线灯,饲养人员进入前换衣、换鞋、双手,外来车辆和人员严禁入内。

工具专用:料槽、饮水器、清扫工具等固定使用,避免不同鸡群交叉共用,减少传播。

定期检测:每季度采集雏鸡粪便、饮水、环境样本送检,检测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污染情况,及时调整防控措施。

通过以上措施,可从 “阻断传播 - 增强体质 - 早期干预” 三个层面构建预防体系,显著降低黑鸡苗性疾病的发生率,提高成活率。核心原则是:防重于治,环境优先,营养为本,监测。

联系我们 一键拨号13320986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