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品  >  正文

产品设计创意的“减法思维”

龚玟宾    2019-09-11 01:01:55    3848次浏览

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后,国内部分民众因担心吃不上碘盐被核辐射,或唯恐从此再无纯净的海盐,以讹传讹,不管刮东风吹西风,先屯起来再说,以期打赢预防核辐射的“持久战”,一如现代版的“洛阳纸贵”,在部分城市上演了哄抢食盐的荒唐闹剧。

“盐荒事件”前,德国IF设计大奖主办方在上海召开说明会,宣布已连续举办8届的“IF中国设计奖”将从2011年起停办。依照官方的说法是因为“IF中国设计奖已经完成了当初设立时的构想与历史使命”。

创业产品设计的产品

将上述两件事罗列在一起,貌似不相关,在我看来,确有它们的共性之处从“移情研究”角度,老百姓主动或被动屯盐,并由此上溯到前几年的板蓝根、食醋等断货事件,所有这些行为其本身无可厚非,至少是“保护”自己的本能。我们似乎不应一味地去谴责或由此上升到反思国民性与劣根性的层面,况且不光吾国吾民,殊不知在国外,也因为相信“碘能防止被辐射”,韩国的老百姓为此很纠结,紫菜和海带等被抢购一空;

美国西海岸的人民心里也添堵,碘片紧俏而致脱销……

而“IF中国设计奖”的停办,暂且不去猜测是因为近年来“中国设计”着实进步等客观事实,还是出于该赛事为整合原有下辖6个独立奖项而进行的内部商业策略调整。从参赛设计师与企业的角度,我们欣赏与赞美这个“减法设计”。停办单个奖项,至少也是为了保护这个自1953年创立的“德国IF设计奖”金字招牌与特殊地位。

如同各地货架上的碘盐、碘片,乃至碘酒,都因沾了“碘”字而抢手。反观这几年中国国内设计与创意产业,冠以“设计”名号的各类竞赛与论坛方兴未艾,标榜着“创意”字眼的“产业园区”也一发不可收拾。

且不提企业或院校对外办的设计大赛,单说目前国内有一定知名度、且都有地方政府支持,由专业协会主办、打造或认证的工业设计大赛至少有这几家:北有北京“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南有广州“中国创新设计大赛红棉奖”、华东有无锡“创新盛典中国工业设计奖”、中南有长沙“国际工业设计创新芙蓉杯”……

它们虽缘起不同,且创办的历史都不很长,却都有将自己打造成中国、有公信力、备国际影响设计大奖的雄心与愿景。值得注意的是,与中国的设计大赛不同,包括德国的IF、红点、美国的IDEA和日本的G- Mark在内的国际级设计赛事,办赛主旨虽各有侧重、竞赛评价准则各有差异,但主办方多由民间、相对独立的商业机构运作操盘,很少有政府与官方的背景。

面对大多数门槛不高、个性缺乏、重视赛前“忽悠”却“忽略”后续推广的国内设计赛事一些主办机构或幕后推手耐不住寂寞也无耐心。如同见到隔壁老王家在抢购碘盐,老张这边厢瞅到了也按捺不住争相染指成为社会热点的“设计”与“创意”,以办专业大赛或活动的名义获取政府的财政支持、博取社会效益与商业利益的双赢,而并没有心思将专业赛事与奖项“经营”成“百年老店”的长远意识和规划。

大多数企业参加设计赛事,除了寄希望通过设计奖项的赢取来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以设计的价值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增长销售份额、达成财务指标的实现等功利目的之外,必须承认,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企业核心技术的提升需要长期大规模地投入,作为次核心技术的工业设计是产品开发过程中容易见效的增值点,可以相对较少的投入较快地凸显企业公关实力与品牌价值。“国际级设计大赛门槛高、中奖率低,我奉陪不起,甭管国内的奖有多烂,拿到就是硬道理”这也是现今一些企业明知部分国内赛事是“鸡肋”,却也硬着头皮去参加的强人心态。另一方面,设计团队参与比赛可以通过参赛的过程与结果来激励团队创意的热情、凝聚团队的精神,也有以此来促进团队KPI的达成,更有提升“设计”这个专业在企业内的被关注度与增强“设计”话语权的一厢情愿。

工业设计产品

而在职设计师、特别是在校设计专业的学生参加各类设计比赛,除了对设计的热爱与对自己专业的检验目的外,也不能否认在就业机会竞争激烈的今天,通过参赛拿奖可以给自己的履历或职业生涯增加亮点,加权找到好工作的砝码,况且他们背后的企业、学校、指导老师也脸面有光。由此产生了相当一部分设计师与在校学生疲于奔忙于各类赛事。更悲哀的是,一部分“过度借鉴”的参赛设计提案居然能逃过一些评委的法眼,赢得公信力先天就有欠缺的奖项。

在国内设计竞赛中,不可能提到1995年在江苏成立的“工业设计市长杯”。作为以“市长杯”命名的中国设计盛会,它也是受瞩目的设计盛会。那年在江苏,在中国的设计行业有很大的反响。遗憾的是,我们的“工业设计市长杯”在连续三届会议后于2001年举行,其余部分被抽出......对于江苏设计,眨眼之间,我们已经“越过”了10年。也许竞争减少,持久性更强,虽然有遗憾,但这不是一件好事。

联系我们 一键拨号1380749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