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检测:确保成品符合标准
外观检测:目视检查焊接件的尺寸(用卡尺测量关键尺寸)、焊道外观(有无气孔、裂纹、未焊透),确保无明显缺陷,尺寸符合图纸要求。
无损检测:对重要焊接件(如承压件)进行无损检测,常用方法包括超声波检测(检测内部裂纹、未熔合)、射线检测(检测内部气孔、夹渣)、渗透检测(检测表面裂纹),确保焊接接头内部质量达标。
力学性能检测:抽样截取焊接接头试样,进行拉伸试验、弯曲试验、冲击试验,检测接头的抗拉强度、塑性、韧性,确保满足设计的强度要求。
产前规划标准化
提前完成图纸拆解、工艺文件编制(明确每个零件的下料尺寸、焊接方法、参数),避免加工过程中临时调整。
推行 “物料齐套化” 管理,在加工前将所需母材、焊接材料、工装夹具集中到位,防止因缺料导致停工等待。
焊接工艺优化
选择焊接方法:例如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CO₂焊)替代手工电弧焊,CO₂焊熔敷效率比手工电弧焊高 2-3 倍,且无需频繁更换焊条,减少非焊接时间。
优化焊接参数: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提高焊接电流、电压(如手工电弧焊电流从 120A 提高到 180A),增加熔敷速度;对厚板采用 “多层多道焊” 时,合理规划焊道顺序,减少层间清理时间。
推广 “免清根” 工艺:对双面焊接头,采用打底焊 + 填充焊的组合,通过控制打底焊质量(如背面成形良好),避免后续清根工序,减少 20%-30% 的焊接时间。
工装夹具标准化
针对常用焊接件(如支架、法兰),设计专用工装夹具,实现零件 “快速定位、一键夹紧”,例如用气动夹具替代手动螺栓夹紧,定位时间从 5 分钟缩短至 1 分钟,同时保证每次定位精度一致,减少返工。
采用 “模块化夹具”,通过更换不同的定位块,适配多种相似零件的加工,避免为每个零件单独制作夹具,提高夹具利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