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关键:盯紧 3 大核心环节,杜绝施工隐患
施工过程中,需重点监督 “管道安装、设备固定、保温处理”,这些是后期漏水、漏氟、噪音的主要诱因:
1. 管道安装:铜管 + 冷凝管,细节决定耐用性
铜管选择与焊接:
必须用国标无氧铜管(管壁厚度≥0.8mm,可查看铜管上的 “国标标识”),避免用薄壁管(易被腐蚀,导致漏氟)。
焊接时需用 “氮气保护焊”(焊接时通入氮气,防止铜管内壁生成氧化层,堵塞管道),若用普通焊接,氧化层会影响制冷效率,甚至损坏压缩机。
冷凝管安装:
冷凝管需做 “坡度处理”(每 1 米至少下降 1cm),确保冷凝水能顺畅流到室外或排水口,避免积水倒流导致天花板漏水。
冷凝管不能与排水管、排污管共用(污水异味会通过冷凝管倒灌进室内),需单独走管,且末端需做 “水封弯”(防止蚊虫进入)。
2. 设备固定:室内机水平,外机稳固
室内机吊装:用膨胀螺丝固定在房顶承重梁上(避免固定在石膏板或轻体墙上,运行时会共振),且需用水平仪校准,确保机身水平(误差≤1mm)—— 倾斜会导致冷凝水在接水盘内堆积,从出风口漏水。
室外机安装:
放置在承重能力足够的平台(如混凝土台、金属支架),支架需做防锈处理(刷防锈漆),且与地面间距≥30cm(避免雨水浸泡)。
外机与墙面、其他障碍物的距离需满足:侧面≥50cm,背面≥30cm,顶部≥100cm(保证散热,距离太近会导致外机过热,频繁停机保护)。
外机底部需垫 “减震垫”(橡胶材质,减少运行时的震动噪音,避免噪音传递到室内)。
3. 保温处理:铜管 + 冷凝管全包裹,防止结露
所有铜管、冷凝管必须用B1 级阻燃保温棉(厚度≥15mm,点燃后能自熄,查看保温棉的 “阻燃标识”)全包裹,且接口处需用胶带密封(避免缝隙)—— 若保温不到位,铜管在夏季会结露(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导致天花板受潮发霉;冬季则会散发热量,降低制热效率。
保温棉不能有破损(施工时避免被工具刮破),若有破损需及时补粘,否则会成为 “漏点”。
设备费:设备费用是安装支出的大头,占总费用的 60%-70%,不同品牌、型号、功率的中央空调设备价格差异较大。一般来说,国产品牌的中央空调单台设备价格通常在 8000 元至 20000 元之间;而进口品牌由于技术和品质较为先进,价格通常较高,在 15000 元到 50000 元之间不等。
回收流程
评估与检测:回收公司会对中央空调进行检测,评估其使用状态和回收价值,判断哪些部件可以再利用,哪些部件需要被安全处理。
拆卸与运输:确认回收后,专业人员会按照安全规范进行拆卸,小心拆解设备并妥善包装零部件,再运用专业运输车辆将设备安全运离现场。
分类与处理:在回收处理中心,专业人员会对设备进行拆解,将不同的部件和材料分开,针对不同材质的特性进行特殊处理,如金属部分熔炼再利用,电路板和电线提取有色金属和塑料等。
拆卸难度与成本
安装场景影响大:若中央空调安装在普通住宅吊顶(易拆卸,无需破坏墙体),拆卸费通常在 200-500 元;但若是商用楼宇的大型机组(如安装在楼顶、机房,需吊装设备、切断复杂管路),拆卸费可能高达数千元 —— 若设备回收价低于拆卸费,则不值得单独回收;
是否需要 “保护性拆卸”:若设备核心部件完好(计划再利用),需专业人员 “无损拆卸”(避免损坏铜管、电机),拆卸费会更高,但后续回收价也更高;若仅按报废处理,可 “破坏性拆卸”(直接切割),成本低但收益也低,需权衡。
2. 运输与场地便利性
若设备位于市区、交通便利(回收车辆可直达),运输成本低(如 10 公里内运输费 100-300 元);若位于郊区、山区,或需搬运上楼(无电梯),运输 + 搬运费可能超过设备回收价,此时回收商可能要求 “折价” 或拒绝回收;
场地是否允许临时堆放:拆卸后的设备(尤其是商用机)体积大,需临时堆放等待运输,若场地受限(如小区禁止堆放建筑垃圾),可能需额外租用仓库,增加成本,降低回收性价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