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葬首先需要的是坟地。旧时,汉族多采用土葬,城市一般人家都有自己的祖坟,即私人墓地。坟地的选择是由阴阳生根据八卦的阴阳五行择定“风水宝地”,俗称“相阴宅”。那时,凡是能够买得起地的人家都尽可能购置坟地,为的是让自己的祖宗安生。民间普遍认为亡者以“入土为安”。那些赤贫之家无力购地,死后多葬于荒郊,俗称为“乱葬岗子”。
换好装裹后,要请画师为死者画像,用以布置灵堂。杠房人抬来“床板儿”,也就是灵床,亦称“逍遥床”,将死者安置在床板儿上停灵。死者停灵要头对屋门,并在头前设一小供桌,点上焖灯,摆上水果、
五谷、点心(硬皮、小八件儿)等供品。其中一定要给死者供上一碗装满饭菜的供品,放一双筷子,谓之“倒头饭”。同时燃香,香的两头点燃,横放在香架上,谓之“倒头香”。此外,在桌前地下放烧纸瓦盆一具,合家举哀焚纸。并于门外焚烧纸糊的轿子,谓之“烧倒头轿”,意在让死者灵魂乘轿上西天。贫穷者可用炊具笊篱代而焚之。
此时,家人要将停尸屋内所有的带玻璃镜子的物品移置别室或用白布、白纸遮盖严,直至死者下葬后方可揭开。俗传是防此等物品照映亡人,使其灵魂被摄入,不能顺利离家。同时还要在窗户纸上捅一个洞,意思是让死者灵魂从这里赴望乡台。
缝孝衣
也叫“裁孝衣”、“扯孝衣”,是为死者家眷缝制的衣服,多由亲邻中的中老年妇女(必须是全可人)帮助缝制。帽子、腰带等则多在赁货铺租赁,富有人家多自家缝制。?
孝衣的穿戴规矩很多。如嫡亲子女、媳、孙、孙媳等为“重孝”,内穿白粗布裤襟,白粗布腿带,外罩斜襟孝袍,再外面穿一袭对襟无袖过膝褡袢,腰系孝带。孝子要戴一把抓平顶儒中外带麻冠,侧缀麻络,俗称“扎肚子”,即“梁冠”。其上所用麻有单双棵之分,若父母双亡则要用两根麻缠绕。女人则一律头戴用白布折成2寸宽的布带,围在头上脑后交叉,用白布裹铜钱以发卡卡住,下端搭至腰间,俗称“箍子”。孝鞋是在普通鞋上罩上本白布,后跟缝红布条,俗称“孝子鞋”。一般从梁冠和腰带上即可分辨亲疏关系。此外,从孝服的颜色和披麻的粗细也可分辨亲疏关系。嫡亲孝男孝女的孝服为本白色,女婿及其他非嫡亲的孝服为漂白色;孙子辈的要在孝服上戴红绒球,俗称“缨儿”。孙子(女)戴在正中,而外孙(女)则戴在偏侧,以区分关系。此外,长子、长孙早夭或因故不在家,他们的孝帽则要置于供桌右角。对前来的吊唁者要给约四五尺白布一幅,谓之“扯孝”。孝衣的缝制虽然简单,但讲究颇多,缝头在外,不包边,不钉扣子,以宽大为主。若父母双亡,用双线缝制,带子也得齐头;若只一方亡故,则要缝单线,带子长短不齐。?
也称“入殓”,是将死者抬入棺木的仪式。一般在人死后第三天举行(若第三日不吉,便不计死亡当日,而视第四日为第三日)。届时,死者的亲朋好友、侄男望女都前来与死者见上后一面。入殓前的准备工作相当繁琐。首先请阴阳先生看风水和棺材摆放的位置、方向,推算出几时入殓为吉。然后,由茶房根据家属意见向亲朋好友下成殓帖子,告明入殓时辰。亲朋好友参加入殓仪式一般不送礼,而讲究送“纸盘”(一种包装考究的香和烧纸捆扎组成的祭品)。棺材和死者面容在入殓前都要再度装饰和修整,常由茶房负责。先将七彩绸铺在棺材底部,放好头枕、脚枕,绸上按一定位置放7枚铜钱,谓之“七星板”(即头、两肩、两臀、两脚各一)。其长女要一手拿着盛丝棉和清水或酒精的小碟,一手拿着竹签,由阴阳生为死者用清水或酒精擦拭眼睛、鼻子、嘴和耳朵,谓之“开光”。其口中还要念叨着“开眼光,亮堂堂;开鼻光,闻味香;开嘴光,吃东西香;开耳光,听八方;开心光,心豁亮;开脚光,走四方……”等所谓咒语。之后,再用一面小镜子为死者照一照,之后,将镜子摔碎,表示死者在阴间可以眼光明亮、吃八方、听八方、闻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