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丧葬礼俗植根于古代灵魂不灭的观念,认为人死后要到阴间世界去生活,因而希望已亡故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幸福与安宁,并且保佑家人兴旺发达,为此尽可能对治丧和送葬大操大办,厚葬重殓,事死如事生,讲求排场,民间俗称“办白事”。人们对丧葬礼所需竭尽全力,甚至倾家荡产。同时,丧葬礼俗仪规繁缛,贫富差异十分明显,成为富商大贾和官宦人家赌豪竞奢的一种形式。其传承轨迹,实际上是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人们经济能力和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在传承过程中,由繁缛到简单、再由简单复归繁缛的发展过程,并根据自身需要,推衍了旧有的礼俗仪规。
坟地的购置视家族财力而定,有一块地、二块地、三块地之分。一块地大约3至5亩不等,家族中的祖先和已成家立业的才能在正位下葬,早夭的儿女均在边角地掩埋;二块地10亩8亩不等,包括前地、后地。前地葬祖先,后地葬未结过婚的、未成年而早夭男女以及侍妾等旁庶人员,一般是前地大、后地小;三块地的分布与二块地类似,只是第三块占的比例极小,称“起土地”,每年扫墓时添坟之土即来源于此。
缝孝衣
也叫“裁孝衣”、“扯孝衣”,是为死者家眷缝制的衣服,多由亲邻中的中老年妇女(必须是全可人)帮助缝制。帽子、腰带等则多在赁货铺租赁,富有人家多自家缝制。?
孝衣的穿戴规矩很多。如嫡亲子女、媳、孙、孙媳等为“重孝”,内穿白粗布裤襟,白粗布腿带,外罩斜襟孝袍,再外面穿一袭对襟无袖过膝褡袢,腰系孝带。孝子要戴一把抓平顶儒中外带麻冠,侧缀麻络,俗称“扎肚子”,即“梁冠”。其上所用麻有单双棵之分,若父母双亡则要用两根麻缠绕。女人则一律头戴用白布折成2寸宽的布带,围在头上脑后交叉,用白布裹铜钱以发卡卡住,下端搭至腰间,俗称“箍子”。孝鞋是在普通鞋上罩上本白布,后跟缝红布条,俗称“孝子鞋”。一般从梁冠和腰带上即可分辨亲疏关系。此外,从孝服的颜色和披麻的粗细也可分辨亲疏关系。嫡亲孝男孝女的孝服为本白色,女婿及其他非嫡亲的孝服为漂白色;孙子辈的要在孝服上戴红绒球,俗称“缨儿”。孙子(女)戴在正中,而外孙(女)则戴在偏侧,以区分关系。此外,长子、长孙早夭或因故不在家,他们的孝帽则要置于供桌右角。对前来的吊唁者要给约四五尺白布一幅,谓之“扯孝”。孝衣的缝制虽然简单,但讲究颇多,缝头在外,不包边,不钉扣子,以宽大为主。若父母双亡,用双线缝制,带子也得齐头;若只一方亡故,则要缝单线,带子长短不齐。?
扎彩
是一种用纸和竹劈子扎制的随葬品。从事这一手工艺的作坊被称作“扎彩作”,其可根据需要扎制各种造型的扎彩,其中包括马、牛、车、轿、箱、柜、金山、银山、童男、童女、开路鬼等。?
当死者家人备材时,扎彩作就要根据茶房通报的死者情况,为其扎制所需的扎彩。死者若为男,必定得扎车、马,说是供男人在阴间乘坐;若死者为女,少不得扎牛和轿。特别是牛,对女人有特殊意义。
因为在封建时代,男尊女卑,将女人看作污秽,就连她们的经血及涮锅洗碗洗衣等用的水也看成是她们的罪。所以,当女人死去,一定得有牛在阴间喝掉女人一生的脏水,免得再到阴间受罪,起到赎罪作用。至于箱、柜、金山、银山、童男、童女,扎彩时都不可缺。?
扎彩的行当在20世纪50年代后曾一度消亡。从80年代始,这种风俗又悄然而至。扎彩的造型除仿传统外,又出现很多现代化用品的扎制,如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组合家具、沙发、汽车、洋房别墅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