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品  >  正文

杭州名中医馆连建伟代挂号,提供代挂号服务

价格:面议 2024-06-03 01:00:01 131次浏览

现任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分会主任委员,全国中医文献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方剂学的教学工作,治学严谨,1996年被授予“浙江省教师”称号。长期坚持临床,医术精湛,2001年被授予“浙江省名中医”称号。

连建伟,全国名中医,浙江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医术精湛,经验丰富。特别对的,常以经论为指导,察脉辨证,熟练运用历代名方化裁,具有很好的疗效。现选连建伟验案1例,以飨同仁。

后世医学对温胆汤的命名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如《医方集解》云:“温胆汤治不眠,用二陈加枳实、竹茹二味,皆凉药,乃以凉胃经之热,非以温胆经之寒也。其以温胆名汤者,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耳。”南宋陈无择在其《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第十卷“惊悸证治”条下亦载有温胆汤,此方主治由“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扩展到“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等症。观其主治,已从“胆寒”变为“心虚胆怯”,并明确提出其病变机制为“气郁生涎,涎与气搏”,“涎”即后世所谓“痰”。这一改变与当今温胆汤的临床应用较一致,其组成与《备急千金要方》载的温胆汤已有所变化,即在原方基础上,加茯苓、大枣,将生姜的用量由原来的四两减为五片。

祛湿为要,调气温运,分消走泄

《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了“一病而治各不同”,乃“地势使然也”。连老十分重视自然环境对疾病的发生以及转化的影响,认为江浙为水乡之地,湿盛之地,人在其间,无以避之,脾极易为湿邪所伤。《临证指南医案·湿》云:“湿为重浊之邪,若邪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不运。虽云雾露雨湿,上先受之,地中潮湿,下先受之。”脾之健运升清,依赖脾阳的温煦。若脾阳不足,则寒湿内生,壅滞中焦,使气血化生无源。须湿邪得化,脾方能健运。

连老认为,脾喜燥恶湿,易为湿困,故脾病须细察有无兼湿,然后权衡虚实,孰为主次而兼治之。如湿邪重浊困脾者,首要调畅气机,正如《温病条辨》所云:“气化则湿亦化。”如三仁汤、平胃散、胃苓汤、藿香正气散等随证加减,意在通过芳化、苦燥、淡渗等法祛湿醒脾,复其灵动之性。至于脾气虚弱而生湿者,老师善用温阳法。脾气虚者,临床用四君子汤加减;兼气滞,则加陈皮补气行滞化湿;若兼痰浊,则加制半夏以燥湿化痰。脾气湿者,选用参苓白术散、资生丸健脾、渗湿止泻。如脾阳不足,寒湿内生,症见脘腹冷痛、下利清谷、肢体肿胀等,则善用理中丸或附子理中汤以治之。

临证常有湿蕴化热,湿与热胶结为患,郁闭气枧。如见口干咽苦,便结溲黄,苔黄厚燥,此为热重于湿,连老常于化湿之方中佐以黄连、黄芩、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清热之品,尤须注意苦寒清热量不宜大以防损伤脾阳,败坏胃气,贻误病机。

联系我们 一键拨号1381919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