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老董酒,首先要了解董酒包装和商标的变迁。
民国时期的董酒,有名无标。以散酒销售为主,少量被装入土陶罐,以洗净风干的猪小肠剪块,用细麻线捆扎封口,如今早已踪迹全无。
解放后,1958-1966年开始使用的“湘江”牌是代董酒的商标,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民间称之为“金龙”牌。主要是因为其玻璃酒瓶下部的文字“地方国营遵义酒精厂出品”周围有白龙图案,张牙舞爪夺人眼球;
第二代董酒商标是“红城”牌,寓意遵义乃“红色之城”。该商标只用了一年,1966-1967年。从1967年开始,改为“董公寺”牌;1976年,又恢复为“红城”牌。
1980年代初,董酒重新设计了两款商标,“董”牌用于内销,“飞天”牌用于出口。一直沿用到1990年代。其间,酒标正标的颜色、颈标的颜色形状都有变化,吊牌也有不同。1983年8月13日,董酒还启用了250克和125克的包装,其酒标与同时代的大瓶装一样。
老董酒喝起来口感更佳浓郁,药香更为突出,一般人较难习惯,而一旦喜欢便很难割舍,一般老酒已“难入法口”。
大小曲各自在大小窖中发酵成酒醅和香醅后,再混合到一起进行串蒸,把醇香、粮香、酯香、本草香等各种香气成分一起提炼,融汇到酒体之中,形成董酒独特的风格。
双曲酿造的董酒,既融合了小曲酒常有的绵柔回甜,也带有大曲酒必备的熟粮香、窖底香,同时还有130多种本草结合起来的清幽的薄荷、草药的香味,口感柔和,层次感丰富,余韵不绝,恍如武侠小说里的一记“化骨绵掌”。
除了净饮以外,我也特别喜欢用它来配餐——很多人说中国白酒酒精度太高、口感烈,并不是很好的餐桌伴侣。但这种理论跟我们的实践是相悖的,尤其是董酒,柔和的口感让酒体对口腔的刺激感并不大,因此可以和很多食物搭配。
我的国密1977是批次59°的酒。倒酒闻香,此酒香气张扬、强劲,其是汗臭气息、甘草气息、淡淡柑橘香、淡淡风油精气息、果脯香、醇香、蜜香、糟香、淡淡窖香的复合香气;入口品鉴,此酒入口纯净,口感先甘后甜,酒体微带80年代后期铁盖白董的涩感,入口香气强劲,有挺拔感,尾段收口净爽,毫不拖泥带水。整体此酒基本展现了金字董及更早董酒的风格特点,相比金字董酒,此酒的药焦香、风油精气息和牛黄药香弱些,其糟香的感觉更强一些,窖香略微突出一些,口感略显薄一些,凝练感弱些。在酒体设计上,此酒主体基酒应该是80年代早期的董酒,并加有一定比例的80年代后期白董基酒勾调而成,在风格档次上,此酒的档次接近蓝标董酒。
其实在董酒的各时期酒中,我们也能看到“去药”的痕迹。金字董及以前的董酒,是一种愉悦而舒适的百草香,其协调多种药材气息,丰富、均衡。之后的白董药香就很弱,丁酸及丁酸乙酯偏高的汗臭气息明显,协调糟香、果香及一丝陈香,整体表现比较单调;80年代后期的董酒,因为产能扩大较快,窖池维护等问题使得之后的铁盖白董带有浓香的窖香,而这增加了酒体的粗糙感。到了90年代,酒厂调整药曲比例,运用浓郁的药香去压这种不协调感,通过这种改进确实酿出了浓郁有冲击力的红标董酒,但在参评酒中,董酒并没有选择这种风格,毕竟大多数行业专家不认可药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