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品  >  正文

厦门消声室无混响室制作,在业界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价格:面议 2024-11-27 08:40:01 599次浏览

(一)隔声和隔振

通过现场数据采集和实地考察,确定待建消声室位置附近的低频噪声源和环境噪声,根据采集结果分析确定设计方案,为了提高隔声和隔振效果,一般采取与原有建筑完全分离的“房中房”式隔声结构。

(二)浮筑地面

为了隔绝因撞击引起的固体声,采用弹性垫层的浮筑地面进行隔振。其做法是在原地面上铺上一层15cm厚(经压实后为10cm)的玻璃棉保温板作为隔振弹性垫层,在它的上面再做一层厚20cm的钢筋混凝土地板,与外墙留有5cm的问隙,以防止与外墙的刚性连接,隔绝大楼内和户外固体声的传入。

(三)隔墙

在浮筑地面上砌一层厚24cm的砖墙作为内墙,与外墙之间留有20cm的间隙,砌墙砖缝要求砂浆饱满,以防缝隙漏声。

(四)隔声吊顶

考虑到施工和减轻隔声平顶的重量,采用双层钢丝网水泥抹灰,中间留有10cm空气层的隔声平顶,其特点是隔声量高、重量轻。为了使消声室能获得尽量大的有效高度,支承楼板的大梁让其部分向下凸出。

(五)隔声门

消声室门具有隔声和吸声功能,它由隔声门和吸声尖劈门组成,设在与仪器室之间的分隔墙上,安装有两道单开钢质复合结构隔声门以及内壁的吸声扯门。其特点是大大缩小一般推拉式吸声尖劈门所占的空问位置,而且开关也很方便。由于消声室设计采用了短吸声尖劈,为此将靠壁面的一组吸声尖劈朝内安装,留空档解决扯门位置。

(六)吸声尖劈

吸声尖劈的设计是保证消声室声场特性和测试下限频率的决定因素。为了尽可能增大有效空间,尖劈的长度由截止频率暨1/4波长理论决定,具体的计算方法为L=1/4*(340/Fc)。其中Fc为截止频率;340为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单位为m/s;L则为要达到截止频率的吸音消声尖劈理论上的长度。用4mm的冷拔钢丝做骨架,内填充环保型无甲醛吸音消声材料,采用定制模具切割,切割后整体填充,确保每一个尖劈的外型一致而美观,无碎棉和棉渣,确保玻璃棉不外漏、内层面采用新型高织数白色玻璃布整体套裁,接缝处用魔术贴粘接;外层面采用防火的灰白阻燃洞布,整体套裁确保规格统一,后接缝处都处于尖劈底部,手工封口。

(七)地网结构

为了测试方便,消声室设有一工作地网。根据消声室的高度,地网设在离地面64cm处。工作地网一方面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保;另一方面不允许地网声反射影响声场特性。为此,选用4高强度钢丝,两端分别连在固定于墙圈梁上的花篮螺丝和拉钩上,利用花篮螺丝把钢丝收紧,使地网保持平直,钢丝间距为10cm。

地网在靠墙角处设计有一个1m×1m的人孔,以便安装网下地面上的尖劈,必要时

混响室一词在声学领域和电磁学领域都有应用,其实,电磁学领域混响室一词是源于声学领域的。在这里,为了区分二者,将声学领域的混响室称为声学混响室,将电磁学领域的混响室称为电波混响室。声学混响室是一个能在所有边界上全部反射声能,并在其中充分扩散,使形成各处能量密度均匀、在各传播方向作无规分布的扩散场的实验室。电波混响室是一个电大尺寸且具有高导电反射墙面构成的屏蔽腔室,腔室中通常安装一个或几个机械式搅拌器或调谐器,通过搅拌器的转动改变腔室的边界条件,进而在腔室内形成统计均匀、各向同性和随机极化的电磁环境。

混响室一词在声学领域和电磁学领域都有应用,其实,电磁学领域混响室一词是源于声学领域的,但是现在这两个领域的很多人都直接用混响室一词而不加区分。在这里,为了区分二者,将声学领域的混响室称为声学混响室,将电磁学领域的混响室称为电波混响室。

目前,应用多、标准认可、运行比较可靠的电波混响室是机械搅拌式混响室,又称模式搅拌式混响室(Mode Stirred Reverberation Chamber),它是在高反射腔体内,安装一个或多个机械式搅拌器,通过搅拌器的连续或者步进式转动改变边界条件,从而在腔室内形成统计均匀、各向同性、随机极化的场。此外,在混响室的研究中,不少学者提出了其他一些也能实现电磁混响的设计方案,这里做一简单介绍。

(1)摆动墙(Moving Wall)式混响室。

1992年,Huang Yi等提出采用摆动墙方案。由于混响室墙体的摆动,使室内体积不断变化.从而连续改变空腔的谐振条件而达到混响的目的,但这种装置的实际实现有一定困难。2002年,N.K.Kouveliotis等用FDTD方法仿真计算了摆动墙混响室的品质因数Q和场均匀性.并通过建模、仿真其对EUT进行了测试,考察了摆动墙混响室产生混响的性能。

(2)漫射体式混响室。

1997年,M.Petirsch等提出将建筑声学中对声波反射的Schroeder漫射体用于改善混响室内电磁波的谐振,并用数值方法分别计算了带有和不带有漫射体的混响室内电磁场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漫射体改善了室场内的均匀性。

(3)波纹墙式混响室。

1998年,E.A.Godfrey等提出了一种波纹墙的混响室结构方案,并探讨了在一个小型混响室内(1.8m×1.2 m×0.8m)采用波纹墙对场均匀性的影响,考察的频率范同为150MHz~650MHz,实验分别在平面铝墙和钢波纹墙混响室内进行,对比两种条件下的数据结果表明,波纹墙有利于改善混响室内的场均匀性。

(4)源搅拌混响室。

1992年,Y.Huang和D.J.Edwards提出源搅拌的方法。它通过在测试中移动天线的位置或控制天线阵中不同天线的发射信号的方法改变测试中源的位置,达到混响的目的。它的基本原理是改变混响室中各本征模的权重因子。这种方法由于不用机械搅拌器,使得测试空间增大,而且还能改善混响室的低频性能,所以至今仍有人对之进行研究,这些研究用本征函数叠加的方法推导了混响室有源激励的电磁场分布公式,并提出了对称模与反对称模发射的方法(即源搅拌方法),从理沦上证实了利用源搅拌实现混响的可行性,一定条件下在低模状态下可获得均匀场,并且模拟的结果证实了数据推导的正确性,为混响室在低于可用频率的分析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5)频率搅拌混响室

1994年,David A.Hill提出频率搅拌的方法。其二维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用中心频率为4GHz、带宽为10MHz的线源激励时,场的均匀性很好,其三维分布情况还有待进一步分析。此外,非零带宽对敏感度测试的影响有待进一步分析。在辐射发射测试中,由于不能控制受试设备(EUT)的频谱,是否还能用频率搅拌的方法进行测试有待研究。

(6)不对称结构(或固有)混响室

1998年,Frank B.J.Leferink等设计了一种新型混响室,它没有任何两个墙面是平行的,只有一个壁面垂直于其他墙面,混响室的长、宽、高尺寸不成比例,且在室内某些位置安装了漫射体。研究结果表明,其在没有使用机械搅拌器的情况下产生了统计均匀的电磁场,使得测试时间相对于机械搅拌混响室而言大幅度减少。S.Y.Chung等还考察了“Schroeder diffuser”和“Rand

联系我们 一键拨号13666015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