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的比较和理解,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两者概念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工业设计概念并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它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进行调整的。ICSID(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曾多次组织全球的专家对工业设计进行过定义。而产品设计,因为相对来说是一个用途极广、专业性和术语性不够强的一个概念,所以对于它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下面笔者列出一些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说法。 百度百科对产品设计的解释:“工业设计师通过对用户的生理、心理和生活习惯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认知,进行产品的功能、性能、形式、价格和使用环境的定位,结合材料、技术、结构、工艺、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和成本等因素,从社会的、经济的和技术的角度进行创意设计,在企业生产管理中保证设计质量实现的前提下,达到顾客需求和企业效益的完美统一,将原料的形态改变为更有价值的形态。”它包括了消费产品设计、交通工具设计、商用机器设计等诸多方面。
在自主品牌时代,设计将成为商业策略的一部分,设计策略将成为企业策略的重要部分(但对于设计策略能否成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尚不得而知,这需要实践去检验)。设计也许能够在这一时期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如的网上售书模式。决策型工业设计师将在这一阶段涌现出来。 由于为时尚早,我们对这种策略型的工业设计认识上不可能十分清晰。但是有些趋势我们是可以估计出来的。一是,产品形象识别成为可能,每个品牌都要有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也将体现在企业的所有产品家族成员中;其二是,设计的对象会有所拓宽。中国传统向来重有形之物,轻无形之事。事与物同等重要,缩小而言,产品和服务一样值得重视。企业不光销售产品,还销售服务。既然有产品设计,为何没有服务设计?无形之事将成为未来的设计的重要对象。再将目光向远眺望,体验设计(Experience Design)也不是没有可能。其三是,设计方法上将更加强调团队合作,团队成员将来自更广阔的领域,如哲学家、心理学家、材料专家、软件专家等等(此即Philips Design所谓的“High Design”)。 这一设计模式的口号是:“设计创造品牌和体验”。
借着制造业中心形成的东风,正好实现工业设计重心从教育界到产业界的转移。随着制造业的发展,这种转移是必然要发生的,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日本,大企业工业设计部门的工业设计师具有的实践水平;其次是自由设计师(即工业设计公司内的设计师和个人设计师);高校只是提供工业设计师苗子。我们要为这种转移作好充分地准备,对工业设计教育所扮演的角色,也要进行重新的思考和分析。 工业设计产业核心力量是:工业设计公司和企业内设计部门。尽管目前的大陆大规模的工业设计公司屈指可数,尽管有实力和眼光设立设计部门的企业尚不多见,随着制造业的深入发展,企业经营模式的逐步升级,这两股产业的核心力量必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如果从产业链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甚至可以把模型手板业、模具制造业都纳入到工业设计产业中来,因为这两个行业是由工业设计行业直接策动的。另有部分自由的个体工业设计师,也是工业设计产业的力量之一。
机械设备设计不仅仅在功能和工艺方面对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是提醒我们对于人机工程学的重视,工人需要在冰冷的工厂中感受到人文的关怀,设备是否直观易用易维护,是否符合人机工程学,是否有良好的使用舒适度,是否能保障工人的。除此之外,产品能否和周边系统充分整合也是工业设备的进化方向,机械设备不仅仅能提升效率,还可节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