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长形,呈圆柱状,尾柄侧扁而薄。头小。吻尖。口下位,呈马蹄形。须5对(吻须1对,上颌须2对,下颌须2对)。眼小,侧上位,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鳃孔小,鳃裂止于胸鳍基部。鳞甚细小,深陷皮内。侧线完全。侧线鳞多于150。鳔很小,包于硬的骨质囊内。背鳍短,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具不分枝鳍条2,分枝鳍条7。胸鳍距腹鳍较远,具不分枝鳍条1,分枝鳍条10。腹鳍不达臀鳍,具不分枝鳍条1,分枝鳍条5-6。臀鳍具不分枝鳍条2,分枝鳍条5。尾鳍圆形。
泥鳅在底泥中或水的底层淤泥中活动,且喜昼伏夜出,长期在黑暗环境使其视力退化。但触须、侧线等却十分敏感,在避敌和觅食活动中起到关键作用。泥鳅除了用鳃呼吸外,还能进行肠呼吸,所以它对低溶氧的忍耐力很强。在缺水的环境中,只要泥土保持湿润,泥鳅仍可存活很长时间。泥鳅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因而在鳅科100余种鱼类中,唯独泥鳅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网箱养殖泥鳅基本上全依赖人工投饵。泥鳅食性广,可投喂鱼粉、动物内脏、蚯蚓、小杂鱼肉、血粉等动物性饲料;豆豆粕、菜粕、麦麸、谷物等植物性饲料以及人工配合体质量4-10%的投饲料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15℃以上时泥鳅食欲逐渐增强,25-27℃时食欲特别旺盛,超过30℃或低于12℃时应少投甚至停喂饲料。投喂饲料要做到定时、定点、定质、定量,与池塘养泥鳅的方法相同。
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
具体分布:中国(天津、河南、广西、北京、黑龙江、山西、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南、山东、广东、吉林、辽宁、香港、台湾)、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萨哈林州、阿穆尔州)、西班牙、越南、澳大利亚、柬埔寨、加拿大、德国、意大利、哈萨克斯坦、菲律宾、西班牙、泰国、土库曼斯坦、美国、乌兹别克斯坦、老挝、缅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