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的附肢共19对,各部的附肢均由基肢、内肢和外肢构成,基本上为双肢型。由于各对附肢的功能不同,其形状与构造各异.如口器附肢主要在于抱持和咀嚼食物,其基肢发达:胸部附肢为捕食及爬行器官,内肢发达;腹部附肢功能在于游泳;其内、外肢均发达。对虾体节、附肢敷目、特点及功能表 [1] 。
对虾可分定居型(如日本对虾、宽沟对虾、欧洲对虾、渤海对虾等)和洄游型(如中国对虾、墨吉对虾、长毛对虾),前一类栖于沿岸浅海,白昼常潜入沙底内,不作大范围的移动;后一类栖于河口沿岸混浊海域,常作大范围的移动和洄游。对虾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如多毛类、小型甲壳类和双壳类软体动物等,有时也捕浮游动物 [4] 。
太平洋的东海岸因受到两股寒流的影响(加利福尼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所以对虾的分布由加利福尼亚半岛、墨西哥、中美洲,至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西海岸因有黑潮暖流与其支流的影响,日本、韩国、中国、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均为最重要的对虾分布区 [5] 。
对虾类是海产虾类中产量大﹑经济价值高的类群,特别是浅海产的对虾属﹑新对虾属等大中型种,鹰爪虾﹑长臂虾﹑白虾属﹑褐虾属等小型种。此外更小的毛虾属在较温暖的近岸海域产量特大。全世界虾蟹渔获总产量达200多万吨。近年来海产虾类如对虾属的中国对虾﹑日本对虾﹑褐对虾﹑斑节对虾等;淡水大虾如马来沼虾及其近似种和青蟹等,已经大量进行商品养殖,产量正在迅速增加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