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为底栖鱼类,栖息于河流、湖泊、沟渠水田、池沼等各种浅水多淤泥环境水域的底层。昼伏夜出,适应性强,可生活在腐殖质丰富的环境内。水中缺氧时,能跳跃到水面吞入空气进行肠呼吸。在水池干涸时,潜入泥中,只要泥土有少量水分保持湿润,便不致死亡。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体长5厘米以下的鳅苗主要摄食动物性饵料,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体长在5-8厘米时,除了摄食小型甲壳动物、昆虫幼虫、水蚯蚓外,还摄食高等水生植物、藻类和有机碎屑等,以后逐渐变为杂食性鱼类,几乎无所不食,凡水中和泥中的动植物及有机碎屑,都是泥鳅的天然饵料。泥鳅对动物性饵料最为贪食,特别爱吃鱼卵。亲鳅产完卵后,如果不及时取走,往往会把自己产的卵吃掉。泥鳅觅食主要是靠口须来完成,它的5对触须既是“探测器”帮助寻找食物,又是“过滤器”帮助分拣食物,可口的送入口中,不可口的弃掉,边吃食、边寻找、边移动。由于泥鳅取食广泛,所以与其他鱼类混养往往能起到“清洁工”的作用。泥鳅白天大多潜伏在泥中,喜上半夜外出觅食,如果环境安静,有时白天也出来活动。据养殖户观察,泥鳅在一昼夜间有两个明显的摄食高峰,上午8-9点和下午3-5点。而早晨5点左右为摄食低潮。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白天投喂是完全可以的。一般情况下,泥鳅肠胃中的食物为其体重的8-10%;在繁殖季节,摄食量则更大些,泥鳅不同生长阶段的食物是不完全一样的。
这种养殖方式是利用房前屋后的小型肥水坑塘养鳅,坑塘面积可大可小,十几平方米到四五十平方米均可。一般常规鱼类在这种坑塘中会因有机质过多、溶氧不足而导致缺氧死亡。泥鳅因具有特殊的呼吸器官而在这种坑塘中生长良好。坑塘养鳅每平方米可放养120尾左右,其管理方法与池塘养殖相同,一般只需投喂猪粪、鸡粪一类的有机肥料和农家的残存剩品,如米糠、菜饼等,即可获得较高产量。
养殖管理。养商品泥鳅可施肥(沼液、腐熟猪粪及家禽粪便等)培育天然饵料,施肥量视天气和水色而定(透明度20-30厘米)。当透明度降低,泥鳅不断浮出水面呼吸空气,应停止施肥,减少投饵并加注新水。商品泥鳅除施肥外,还应投喂饵料,常规鱼用饲料均可作饵料。泥鳅苗种刚下池时,每天傍晚投喂1次,以后逐渐改为白天投饵,08:00、14:00各投1次。日投量占泥鳅体质量的2-8%,视水温和摄食情况增减。饵料投放在食台上或竹篮内,把竹篮沉到水底,泥鳅吃完后提出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