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学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是鳅科、泥鳅属鳅类。体长形,呈圆柱状,尾柄侧扁而薄。头小。吻尖。口下位,呈马蹄形。须5对(吻须1对,上颌须2对,下颌须2对)。眼小,侧上位,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鳃孔小。鳞甚细小,深陷皮内。侧线完全。侧线鳞多于150。鳔很小,包于硬的骨质囊内。背鳍短,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胸鳍距腹鳍较远,具不分枝鳍条1,分枝鳍条10。腹鳍不达臀鳍,具不分枝鳍条1,分枝鳍条5-6。臀鳍具不分枝鳍条2,分枝鳍条5。尾鳍圆形。体上部灰褐色,下部白色,体侧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点。背鳍及尾鳍上也有斑点。尾鳍基部上方有一显著的黑色大斑。其他各鳍灰白色。
泥鳅放养前先常规清塘。泥鳅苗下池前10天,用生石灰20-30千克/100平方米,带水清塘消毒。消毒后用30-45千克/100平方米的腐熟人畜粪作基肥,池水加至30厘米。待水色变绿,透明度为15-20厘米后,即可投放泥鳅苗。具体操作如下:每100平方米水面撒8-10千克生石灰,2-3天后加水。7天后排干,然后放进新水,水深20-30厘米。再施沼液,每100平方米约5000千克,培肥池水。
泥鳅苗出膜第2天便开口进食,当饲养3-5天体长7毫米左右,卵黄囊消失,营外源性营养,能自由平游时,可下池进入苗种培育阶段。泥鳅苗的放养密度以1000-1500尾/平方米为宜,有微流水条件的可适增加。同一池中要放养同批卵化、规格一致的泥鳅苗。经过30天左右的培育,可长成3-4厘米的泥鳅种,开始有钻泥习性时即可转为成鳅养殖。
摄食淤泥中藻类等底栖生物,也取食浮游动物。 [6] 人工喂养时,可投喂昆虫、小型甲壳动物、水蚯蚓、嫩植物茎叶等,也可投喂豆饼、豆渣、糙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