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大量出现龙的造型。关于龙的故事与传说一直伴随着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自诩为龙的传人,但这个在自然界中却找不到的虚拟“动物”,已深深地浸入到我们这个民族的生活与文化之中。
四川的南部一偶,是一个盛产美酒的地方,在这一区域里有一个县叫泸县,面积不过1500余平方公里,至今却散落着大大小小170余座古代的石板梁桥和石拱桥,这些石桥现存最早的为明代,晚的到清末。所有的桥都是用当地的一种砂岩石雕砌而成,所用材料大的近十吨,小的也有一、两吨重。按理说,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石桥国内还是比较多的,没什么值得惊奇,但这一地区的桥比较特别,主要体现在桥的桥墩两端雕刻了大量巨型的石龙、石狮、石象和石麒麟等动物形象,以石龙的造型居多,因此,当地人把这些雕有龙形象的石桥统称为“龙桥”。
最有名的应该算“龙脑桥”,该桥建于明洪武年间,因河中有一天然龙形石和桥附近以前建有龙脑寺而得名。1986年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旋即列为国保单位。该桥为石板桥,由十二个桥墩组成(不含桥头),其中的八个桥墩上,圆雕了龙、狮、象和麒麟等四种动物,个个体量巨大、雕工精美、气势恢宏、无一雷同,如此规模的古代石桥造型,在国内也属少见。尤其是其中石龙的造型,体量最大、张目玲齿、隆鼻凸眼、曲颈卧云、临于水上,雕刻细腻生动、手法娴熟,整尊石雕的龙头显得厚重而威猛。难怪有人把龙脑桥与河北的赵州桥、北京的卢沟桥相媲美,就是因为该桥有如此众多而精美的龙头石雕。
其他的龙桥各有特点,如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宣统时期又维修过的“顺对大桥”,为11孔石板桥,其中在桥的中部四个桥墩上雕刻有龙头及龙尾,四个龙的造型基本一致,只是在细部的花纹上略有不同,龙头保存完好,雕工精湛,体现了明万历时期的典型艺术风格。在桥的正中石板梁侧还阴刻有“龙藏蛟伏”文字及宝剑一把。
“永济桥”和“江安桥”分别建于清康熙年间和清同治年间,桥墩上雕的龙头很有特点,前者隆鼻突凸上翘,大嘴微张,显得温文尔雅;后者龙头微抬,嘴咬合而唇翻翘,鼻梁成凸脊状,并与额头连成一体,显得奇特怪异,与我们平常所见龙头形象区别较大,但含蓄中透出威严之势。这两座桥上雕刻的龙头都略显温顺安静,与另外一座叫“龙灯桥”(图6)上的龙雕相比,其风格大相径庭。龙灯桥的石龙,雄健而威猛,造型上,张口怒目,身躯弯曲成“S”状,显得动态十足,给人以随时腾云驾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