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雕塑:在空间中博弈
记者 张亚萌
“我们现在的雕塑家做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没有地方放,都得进入公共的户外空间进行展示。 ”深圳雕塑院雕塑家夏和兴直言,公共雕塑主要就是展示空间的力量。问题是,如何让这些进入公共空间的雕塑展现出空间的力量?
《风驰》 ,以抽象的形态表现一只带翼飞龙正在随风而起的形象,光润的石材和多变的形体轮廓,给观众的视觉带来丰富的感受。这是在由中国雕塑学会、中国美术学院与芜湖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暨芜湖雕塑公园开园仪式上,意大利雕塑家吉欧·菲林获金奖的作品。从11月27日起, 《风驰》将和来自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的521名艺术家的2017件投稿作品中遴选而出的66件作品一起,在安徽省芜湖市占地3800亩的神山公园永久展出。
不锈钢恐怖主义=城市垃圾
“20世纪,一种新的雕塑样式从西方引入到中国,它使雕塑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雕塑分为架上雕塑和公共雕塑,后者放置于户外公共空间。在公共雕塑部分,自从1982年,以刘开渠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雕塑人倡导城市雕塑建设,中国的公共雕塑开始有了长足的发展。除了一部分雕塑继续承载主题性使命以外,更多的公共雕塑以轻松活泼的方式,与城市空间和环境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美化环境、提升空间品质、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说。
诚然,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可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珠联璧合:很多户外雕塑——广州五羊雕塑、深圳的拓荒牛、珠海的渔女、哈尔滨的防洪纪念塔,罗马的母狼塑像、哥本哈根的美人鱼、华沙的持盾女神、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它们使城市更具亲和力,有的上升为一座城市的标志,甚至都成为城市的文化象征与文化符号;而中国极负盛名的公共雕塑作品—— “人民英雄纪念碑,从1952年建成开始,如果按每天3万人次参观,到现在已经超过5亿人次的参观量,而实际数字远比这个还要巨大。 ”艺术评论家殷双喜计算的结果,在雕塑家曹春生看来,有力地说明了“雕塑就是强迫的艺术,人们天天都能看见,如果做得好,赏心悦目;如果不是好作品,那就是城市的垃圾。 ”
“在城市文化的构建中,公共雕塑艺术担当着独特、甚至是不可取代的作用。它是视觉化、物质化、持久性的文化载体;它是一种公共空间、公共环境当中的艺术形态和艺术现象。 ”中国美院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于小平说。然而,在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公共雕塑还存在一些盲区:全国“城雕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