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钢简介
HSS是英文High speed steels的缩写,相应的中文名是高速钢,高速钢是制造刀具的一种常用材料。
高速钢又名风钢或锋钢,意思是淬火时即使在空气中冷却也能硬化,并且很锋利。它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合金钢,含有钨、钼、铬、钒、钴等碳化物形成元素。合金元素总量达10~25%左右。它在高速切削产生高热情况下(约500℃)仍能保持高的硬度,HRC能在60以上。这就是高速钢最主要的特性——红硬性。而碳素工具钢经淬火和低温回火后,在室温下虽有很高的硬度,但当温度高于200℃时,硬度便急剧下降,在500℃硬度已降到与退火状态相似的程度,完全丧失了切削金属的能力,这就限制了碳素工具钢制作切削工具用。而高速钢由于红硬性好,弥补了碳素工具钢的致命缺点,可以用来制造切削工具。 高速钢的热处理工艺较为复杂,必须经过退火、淬火、回火等一系列过程。退火的目的是消除应力,降低硬度,使显微组织均匀,便于淬火。退火温度一般为860~880℃。淬火时由于它的导热性差一般分两阶段进行。先在800~850℃预热(以免引起大的热应力),然后迅速加 热到淬火温度1190~1290℃(不同牌号实际使用时温度有区别),后油冷或空冷或充气体冷却。工厂均采用盐炉加热,现真空炉使用也相当广泛。淬火后因内部组织还保留一部分(约30%)残余奥氏体没有转变成马氏体,影响了高速钢的性能。为使残余奥氏体转变,进一步提高硬度和耐磨性,一般要进行2~3次回火,回火温度560℃,每次保温1小时。
(1)生产制造方法:通常采用电炉生产,近来曾采用粉末冶金方法生产高速钢,使碳化物呈极细小的颗粒均匀地分布在基体上,提高了使用寿命。
(2)用途:用于制造各种切削工具。如车刀、钻头、滚刀、机用锯条及要求高的模具等。
高速钢发展史
时间 重要事件
1870~1898 英国Mushet自硬钢(C2%,W7%,Mn2。5%),切削中碳钢速度达到8m/min
1898~1900 美国F。W。Taylor和英国M。White发明接近钢熔点的高温淬火和高温回火,并以Cr-W钢 (C1。85%,W8%,Cr3。8%)取代Mushet的Mn-W自硬钢,从而创立了高速钢。切削中碳钢的切削速度达20 m/min。1900年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表演高速切削成功
1903 出现现代高速钢的原始成 分(%):C 0。7、W14、Cr4
1904 美国John Mathew向高速钢中加入0。3%V
1906 试用电炉冶炼高速钢
1910 确立T1(W18Cr4V)钢成分(C 0。75% 、W18%、Cr4。0%、V1。0%),切削中碳钢速度达30 m/min
1912 德国Becker向钢中加入3%~5%Co,提高了钢的热硬度
1918 3t电弧炉试炼高速钢成功,替代了坩埚炉,得以生产较大尺寸的钢锭和钢材
1923 加入钴量达12%~15%,切削速度达40 m/min以上
1932 美国J。V。Emmons发明以Mo代替W的高钼钢M1
1937 美国W。Breelor发明W-Mo系列钢M2
1939 美国J。P。Gill发明高碳高钒钢,称Super HSS,含钒3%~5%,淬回火硬度达HRC67~68,耐磨性好,但可磨削性差
1953 出现加硫(0。05%~0。2%)易切削高速钢
1958~1963 平衡碳原理提出与应用,美国发明M40系列钢,硬度达到HRC70的超硬(Extra-hard)钢,最早为M41和M42
1965 美国Crucible Steels公司发明粉末冶金法生产高速钢
1970 瑞典Stora-ASEA粉末冶金高速钢投产,电渣重熔高速钢开始用于大截面材生产,高速钢用于高载荷冷作模具日益增多
1980 氮化钛涂层的物理气相沉积法(PVD)成功用于部分高速钢刀具,使用寿命成倍提高,对高速钢的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90 粉末高速钢新钢种热处理硬度达HRC70-72,综合性能优良的低合金高速钢重新受到重视和发展,替代部分通用高速钢,以节约 合金资源
主要生产厂家
上钢五厂、河冶科技是生产高速钢的主要生产厂家
主要进口生产国家
我国主要从日本、俄罗斯、德国、奥地利、法国、乌克兰、巴西等国进口。